1 系统构成
目前,通常情况下 ,闭式系统静液压的双轨驱动采用液控或电控变量泵与定量马达组成 , 为满足不同的作业速度和牵引力要求, 有时还需要采用有级变量马达。图 1所示为闭式系统静液压的双轨驱动传动系的基本构成,即由先导手柄、泵、马达 、减速机等部件组成 。
2 先导手柄与变量泵的匹配
设计当中,泵的排量—压力 (电压)控制曲线以及先导油路或者电路调压曲线的选配非常关键 。全液压双轨驱动车辆驱动油泵的压力控制曲线死区稍大些较好,可减少先导手柄不正常晃动引起泵的误动作,利于提高整机的直线行驶性;斜率越大越好,有利于降低转向灵敏度,控制泵在小排量时转向, 降低转向速度,转向时,需克服的惯性阻力也小,不易导致发动机熄火 。一般情况下, 先导手柄的调压曲线两种。在作配套设计时, 先导手柄的调压曲线越过死区时起始压力 (电压 )点 要低于泵死区排量对应的很大压力 (电压 )(f点 ), 利于主机起步平稳, 可 0公里起步。先导供油压力 (供电电压 )要高于泵排量对应的压力 (电压 ), 可很大限度控制油泵排量的无级变化, 一般情况下, 液控时 ,供油压力要高于泵大排量对应的压力 5 ×105Pa左右 ,利于减少由于手柄在高速行车过程中抖动造成主机车速不稳 。控制油泵排量无级变化对应的手柄行程越大越好 ,如图 2所示, 控制曲线Ⅲ与控制曲线 Ⅱ相比, 使用控制曲线 Ⅲ利于扩大控制油泵排量无级变化对应的手柄行程(nj段 >mi段),但受手柄操作行程限制。比例曲线段斜率越小越好 ,曲线Ⅲ与曲线Ⅱ相比 ,在同样的操作行程Δs下 ,曲线Ⅱ的油泵排量的变化大于曲线Ⅲ (Δq2 <Δq3 ),对于驾驶员操作来说, 使用控制曲线Ⅱ, 操作起来就过于灵敏,使用控制曲线Ⅲ, 要比控制曲线Ⅱ操纵手感要好。另外,在采用控制曲线Ⅲ时,比例段很大压力 (电压)(c点 )应当接近于泵的排量—压力 (电压)控制曲线对应的控制压力(电压)点(h点)。为改善主机的转向性能 ,提高主机的机动性能 ,减少小半径转向时导致的转向阻力过大 , 耗用发动机功率过多 ,造成发动机熄火,可对油泵的排量作一些限制 。通常的办法是在转向时, 对先导控制手柄的供油压力 (供电电压 )作一些限制 ,使先导手柄的供油压力(供电电压 )低于泵的排量对应的控制压力 (电压 ),供油压力(电压 )的限定值可根据主机的整机参数,在保证发动机不熄火的前提下设定 。
3 系统压力的确定
对于闭式静液压双轨驱动车辆 ,一般情况下, 在克服转向阻力时 ,对应的压力大, 此压力可作为系统的设定压力。但是 ,系统压力的确定 ,除了要特别考虑克服的转向阻力对系统的要求外 , 还需综合考虑目前液压元件和液压附件可以达到的性能指标以及根据主机的使用工况、成本等因素 。
4 马达的确定
双速马达的采用对满足车速以及很大牵引力的要求,提高液压系统的效率非常必要 ,另外高速马达和低速大扭矩马达在使用时也应该有所区别 , 高速马达体积较小可采用内藏式, 或者与减速机一体的方案,最好的办法是都藏在履带里面 ,利于提高主机的行驶通过性。低速大扭矩马达体积较大 , 为改善整机的通过性 , 马达要设置在比驱动轮中心高的地方 ,通常的办法是在马达的输出端增加一级外啮合齿轮传动的减速机 ,使马达远离地面 。
5 油泵的确定
油泵尽量采用较高的计算转速 , 最好接近于油泵的额定转速 ,这样 , 即使发动机处于怠速供况 , 油泵及马达组成的回路系统也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 。油泵的很大排量的确定, 通常采用双速马达排量较小的一档,来确定泵的排量比较合适 。既可以减小配套动力,有利于提高系统的传动效率。
6 闭式液压系统液压附件的选配应当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 吸油管路应尽量短, 内径要大 , 不易吸瘪 ,吸油路上仅加一个较粗的吸油滤网即可 ,如果布置空间允许, 尽量采用高位液压油箱 ,使液压油箱油面高于油泵的吸油口, 改善油泵的吸油条件 ,在连接吸油管路时, 应特别注意吸油管路上不得有漏气环节 ,否则会造成车辆抖动,直线行驶性差 ,泵 、马达损坏等故障。 2)泵 、马达的泄油管路内径要尽量大 ,且需要单独直流回油箱, 在泄油管路上不增加任何滤油器 ,使泄油阻力尽量减小 ,以免泵 、马达轴封冲掉 ,造成液压系统与相连的传动元件串油,导致液压油流失和被污染, 甚至更严重的系统故障。